家事律師遺產規劃迷思大破解:5個錯誤觀念及正確做法

家事律師遺產規劃迷思大破解:5個錯誤觀念及正確做法
許多人對於遺產規劃抱持著一些迷思,以為某些做法能節稅或是避免繼承的麻煩,但事實上,這些看似聰明的「撇步」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法律問題,甚至面臨稅捐罰鍰、刑罰,以及導致家庭失和。
迷思一:過世後立即領取存款,可避免遺產稅
錯誤觀念:有些人會交代子女,在自己過世後立刻將銀行存款領出,認為這樣存款就不會被國稅局查到,也就不必繳納遺產稅。
為何錯誤:因當事人過世後,其印鑑已不能用於提領款項,如果子女擅自使用可能會構成《刑法》行使偽造文書罪。並且可能會被其他繼承人提告盜領被繼承人存款,並且此做法也未有節稅效果。
為何錯誤:因當事人過世後,其印鑑已不能用於提領款項,如果子女擅自使用可能會構成《刑法》行使偽造文書罪。並且可能會被其他繼承人提告盜領被繼承人存款,並且此做法也未有節稅效果。
迷思二:生病時將財產贈與配偶或子女,就能節稅
錯誤觀念:有些人認為,在重病或身體狀況不佳時,趕緊將財產贈與給配偶(夫妻間贈與免稅)或子女,就能避免日後的遺產稅。
為何錯誤:依據《遺產及贈與稅法》規定,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對配偶或其他繼承人的贈與,會被算入遺產總額來課徵遺產稅。因此,這種做法不僅是白忙一場,還可能導致更多的損失,絕非正確的節稅方法。
為何錯誤:依據《遺產及贈與稅法》規定,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對配偶或其他繼承人的贈與,會被算入遺產總額來課徵遺產稅。因此,這種做法不僅是白忙一場,還可能導致更多的損失,絕非正確的節稅方法。
迷思三:變賣不動產為現金後再分配,以求公平及節稅
錯誤觀念:為了讓遺產分配更公平或更容易,有些人選擇在生前將不動產變賣,然後將現金分給子女。
為何錯誤:不動產在計算遺產稅時,是根據其公告地價和房屋現值來計算的,這些官方估價通常遠低於市價。 因此,這種做法不僅沒有節稅效果,反而會讓您繳納更多的遺產稅,不動產在遺產規劃中,其實有更好的節稅效果。
迷思四:將財產登記在他人名下(借名登記),可避免被國稅局追查
錯誤觀念:有些人認為將房產或存款登記在子女、親友名下,自己名下沒有資產就可以規避遺產稅。
為何錯誤:借名登記雖然很常見,但最終結果往往不如人意。因為存有三點風險:
為何錯誤:借名登記雖然很常見,但最終結果往往不如人意。因為存有三點風險:
• 風險一:若出名人(形式上所有人)死亡,出名人的繼承人可繼承借名登記財產,進而處分財產。
• 風險二:若借名人(實質上所有人)死亡,借名人的繼承人要追討借名財產不易。
• 風險三:現行法院實務見解認為,出名人有權處分借名財產,如出名人把借名登記的不動產出售給第三人,借名人無法請求返還不動產。
迷思五:家族和樂,不必提前規劃遺產分配
錯誤觀念:許多人認為一家和樂,遺產分配不會有問題,所以不需要特別規劃。
為何錯誤:當繼承開始後,遺產需要由全體繼承人達成協議才能分配,如果無法達成協議,就必須透過訴訟才能化解僵局,但需要多長時間訴訟才能畫下句點無人可知。
舉例而言,某家庭的父親死亡,留下的配偶、子女針對遺產分配發生爭執,連喪葬費用的支付都無法達成協議,因此訴諸法院,在長達三年的訴訟時間,父親大體置放於殯儀館內無法入土為安。
專業家事律師的結論及建議:提早規劃才是上策
透過生前的安排,像是預立遺囑、保險規劃等方法,您會發現有許多事務可以提前安排、規劃,例如考量誰負責擔任「遺囑執行人」、喪葬費用的支付方法、遺產稅的稅源、以及遺產的具體分配對象。
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,正確且即早的規劃,不僅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稅務損失和法律糾紛,更是維繫家庭和諧,留給所愛家人的禮物。這確保您的財富能按您的意願,平穩且無爭議地抵達目的地,而非讓繼承人為了尋找道路而迷失方向。
建議有家族財產傳承及繼承規劃等相關問題,可尋求專業家事律師諮詢。
建議有家族財產傳承及繼承規劃等相關問題,可尋求專業家事律師諮詢。
#律師推薦 #遺產繼承律師 #遺產繼承節稅規劃 #壽險推薦 #財富傳承 #遺產糾紛 #遺產分配 #法律諮詢